科技创新奏响制造强国建设“三重奏”

【十四五答卷科技支撑强国建设】  一张手机屏幕大小的箔材,半透明状,放在200倍显微镜下看,上有200万400万个小孔,孔距均匀

【“十四五”答卷·科技支撑强国建设】

  一张手机屏幕大小的箔材,半透明状,放在200倍显微镜下看,上有200万—400万个小孔,孔距均匀——这种可用手撕开的不锈钢,放眼全球,只有山西太钢能生产。

  近日,“手撕钢”迎来新突破——厚度仅0.025毫米、精度达1微米的掩膜版用精密箔材问世,填补了光刻工艺关键耗材的行业空白。“其他国家干不了,经过攻关,我们干出来了!”太钢人自豪地说。

  “制造业是立国之本、强国之基。提升自主创新水平,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,这关系中国前途命运。”书记强调。

  “十四五”规划明确提出,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。坚持自主可控、安全高效,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,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,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,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。

  5年来,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加速跃迁。一批关键领域实现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再到“领跑”的跨越式突破,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,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、能造的越来越好。

  攀高:冲击全球价值链中高端

  5月28日,国产大飞机C919迎来商业运营两周年。两年来,其已实现常态化商业运营,航线网络覆盖国内16个城市,共有18架投入商业运营,执飞20余条航线,累计运输旅客超205万人次。

  搏击长空的C919,飞出自主创新的新高度。研发征程中,我国首次走完了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大型客机的全过程,具备了大型客机设计、制造、试验、试飞及适航取证等能力,攻克一批关键技术、形成一批核心能力,才啃下这块“硬骨头”。

  要上天,也要入地。4月16日,随着刀盘缓缓转动,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超大直径盾构机“中铁1459号”顺利下线,刷新我国出口海外盾构机开挖直径纪录。

  盾构机被称为“工程机械之王”。“中铁1459号”既有“大块头”,更有“大智慧”。它配备的换刀机器人实现了盾构机无人化毫米级精度自动换刀作业,效率较传统人工提高5—8倍,还配有滚刀在线实时磨损监测等系统,可有效解决复杂地层中的掘进和沉降控制难题……20多年自主研发,铸成国产盾构机硬实力,成就高端制造金招牌。

  高端制造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。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,建设制造强国,必须加强技术研发,提高国产化替代率,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,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。

  “在迈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,科技创新始终扮演核心驱动力的角色。”赛迪顾问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分析师郝璐璐说,通过突破关键技术瓶颈、推动产业升级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,中国制造正从“规模优势”向“质量优势”跃迁。

  “十四五”期间,高端制造捷报频传。国产大型邮轮“爱达·魔都号”建成运营、商用可重构5G射频芯片创新成果成功发布、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、全球首艘第五代大型LNG(液化天然气)运输船完成接卸作业……

  “在高端制造业的需求拉动下,产业发展更加协调有力。”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智能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李优表示,中国制造不断冲击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同时,筑牢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。

  制造业攀高向新,创新脚步不停。数据也印证了这一变化: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“十三五”末增长42%,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6.3%;截至今年6月,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高达147.2万件,是“十三五”末的2.2倍,占高价值发明专利总量的七成左右。

  

来源:科技日报   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soii.com.cn/news/20172.html,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。
以上就是关于科技创新奏响制造强国建设“三重奏”全部的内容,关注我们,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。

特别提示: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,真实性未证实,仅供参考。请谨慎采用,风险自负。



上一篇:聚焦6大行动重点行业领域 “人工智能+”配套细则将出

下一篇:从产业赋能到全球普惠 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路线图浮出水面

相关推荐